泾县榔桥镇河西村“小竹场”带动“大就业” —— 安徽党媒云| 社区融-凯发k8最新地址

泾县榔桥镇河西村“小竹场”带动“大就业”
来源: 2020-03-27 14:52:59 责编: 陈亮

3月26日,走进泾县榔桥镇河西村“河西竹业”场地,“河西竹业”负责人胡晓萍正在给刚开进来的大货车消毒,并检查驾驶员的安康码;两辆来自山东的13米的大货车已装满竹片,正准备出发;一辆三轮车送来了刚砍下山的毛竹,正在过磅;三个小组分片在加工毛竹半成品,现场一片繁忙景象。

胡晓萍说道,“‘河西竹业’创办于 2008年6月,至今已13个年头了。一路走过来,如今‘河西竹业’面积达17亩,每年33吨的大货车要从竹场拉走350车以上毛竹,平均每年销售老百姓的毛竹超过11550吨,带动了附近50多名贫困户、村民就业,让3个乡镇20多个村的竹农致富。”

“河西竹业”位于泾县榔桥镇河西村205国道旁,因为地势原因,竹场共有三层,有5个组在加工竹片。目前,竹场又盘下了3000平方米的原来河西村小学,作为第二个加工点,用来加工粗加工工艺竿。

在与胡晓萍交谈中得知,“河西竹业”流转了18户村民的土地,平整土地后,垫基就垫下去100多车河石,不然装满33吨竹片的大货车会陷下去,开不出来。目前,“河西竹业”拥有撞机、刨光机、运输小三轮、切割机、电焊机等大小25台、价值27万的设备,配有竹片加工、刨光、打捆、装车等工种以及生产厂长、砍伐工、锯工、电工、电焊工、杂工,每年支付租金7万元,其中5万元是流转土地费用,2万元是村级集体经济收入。同时,她还盘下了西阳村、乌溪村、河西村林场、浙溪村高山组、苏红村泥坑组等1200多亩山场,作为“河西竹业”的货源地。

金玉明是河西村德高望重的老书记,谈到胡晓萍,他感慨地说:“胡晓萍创办‘河西竹业’一无资金,二没人脉,吃尽了千辛万苦,如今有这个规模的确不容易啊!‘河西竹业’不仅让苏红、夕阳、浙溪、马渡、涌溪、乌溪、河西、金坝、凤村等附近村组的贫困户和其他村民不出远门就能顺利就业,也让汀溪乡、榔桥镇、茂林镇等附近乡镇的毛竹、小竹变成了钱,真正造福了一方百姓啊!”

工人休息期间,记者走进工人中间,与他们攀谈起来。

53岁的刘国义是榔桥镇里棵人,已在竹场做了十多年。他对记者说:“泾县是山区,家家户户房前屋后、山场都栽有毛竹。胡晓萍没有收购毛竹之前,老百姓的毛竹没人要,当柴烧都嫌烦。‘河西竹业’办起来后,我们的毛竹变成了宝贝,既能美化环境,又增加了老百姓多了一份收入。”拿到工资后,他高兴地对记者说:“做的多的年份,我在‘河西竹业’做工的收入大概六万元左右,真的心满意足了!”

65岁的胡道连接着说:“我家里老婆、儿子都是残疾人,全家就靠我一人挣钱。也就胡晓萍的‘河西竹业’让我进来做工,让我的家庭有3万元左右的稳定收入,能够顺利脱贫。像我情况差不多的人,在‘河西竹业’上班的有12个,大家在这里做工,每年至少有2万元收入,大家都很感激她。”

57岁胡金保是西阳村阳山组人,每月都能按时领取工资。他说:“我和叶小保、童泽江、杨九宜、叶八斤、周传娣、胡有玉、胡小明、许茂林、桂荣府、陈大豹等人都是贫困户,常年在‘河西竹业’做工。像我们这样的年龄偏大的人,外出打工也没人要,在家闲着又闲不住。胡晓萍开办了‘河西竹业’,让附近的困难群体有工做、有活干,带领着我们脱贫致富。在这里做工,我每年至少能拿到3.5万元,干的多的人工资超过6万,大家都特别开心!”他还告诉记者,除了在“河西竹业”上班的人之外,还有栽毛竹是、护林的、砍毛竹的、拖运的、深加工的,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链。

韩陆华在“河西竹业”装车,他接着说:“我和几个老乡常年在这里装车,一年要装350多车,每车的装车费用是800元。如果2个人装一车,每天我们每人就有400元收入。虽然辛苦一点,但是不出远门就能赚到钱,还能照应家庭,不耽误农活,大家都很开心。胡晓萍开办‘河西竹业’,给当地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,不少人都做了新房,有的还在县城买了房子。现在,我们在‘河西竹业’上班的人至少30人,最忙的时候超过了50人。胡晓萍让附近的贫困户增加了收入,让老百姓的毛竹变成了钱,真是做了一件大好事啊!”(蔡盛  顾维林)

    相关新闻
24小时新闻排行
原创视频
专题推荐
网站地图